买手店模式持续遭遇挑战,继10 corso como败走中国市场后,又一买手店陷入困境。
据时尚商业快讯,香港精品买手店joyce boutique载思集团于近日发布重组方案,控股公司的注册地则由百慕达改为香港,未来会以香港作为管理和运营的基地。在重组生效后,joyce boutique的上市地位将被撤销,由新控股公司取代,以介绍形式于主板上市,计划股东将持有同等权益的新公司股份。
在发布重组计划的同时,joyce boutique也公开了去年全年业绩,在截至3月31日的财年内,joyce boutique收入下滑2.1%至8.424亿港元,净亏损约2229.2万港元,虽然较上一财年的5740万港元亏损有所收窄,但已连续4年录得亏损,共亏损了近2亿港元。
期内,joyce boutique在中国香港的业务收入下跌2.5%,占总收入的88.3%,营业亏损收窄至1460万港元。中国内地部门收入较去年增加7.3%,主要得益于同店销售的增加,营业亏损为240万港元,主要受与一商场提前终止租约而产生的和解金额影响。集团与奢侈品牌marni的合作股权投资的销售及毛利率均下跌,亏损为190万港元。
joyce boutique在财报中强调,过去一年集团主要通过丰富产品种类和提升消费者体验来推动销售增长,同店销售也因此有所提升,而整体收入的下滑主要受期内部分门店的关闭影响。据财报数据,2018年该集团的最低租金费用约为2亿港元,或然租金则为1679万港元。
为进一步提升经营成本效益,集团还趁在大中华区的旧存货变现增加,关闭了1家joyce warehouse店,台湾仅剩的一家marni门店也于去年8月正式停业。
截至报告期末,joyce boutique在全球共拥有34家门店,其中有21家位于中国香港,另有7家marni门店。该集团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则为6家,包括2家多品牌joyce店、1家单一品牌店、2家joyce beauty店和1家joyce warehouse店。
joyce boutique由郭志清与丈夫马景华于1970年创立,主要通过旗下门店发售自营品牌以及alexander mcqueen、alexander wang、balenciaga和dior等国际设计师和奢侈品牌的时装、化妆品及配饰等,于1990年10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香港最早的买手店之一。
2000年,会德丰斥资2亿港元买入51%的控制性股权。2003年3月会德丰将所持的股权转让予吴光正家族信托,目前持有joyce boutique 51.99%股权,而马景华则持23%股权,为第二大股东。2007年11月19日马景华、马郭志清及二人的女儿马美仪一同辞职,转任非执行董事,由吴天海接任非执行主席。
除joyce boutique外,会德丰集团旗下还拥有高端买手店连卡佛。据福布斯最新数据,吴光正目前身价108亿美元,在2019年香港前50大富豪榜中排名第7,不过较去年缩水22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另一家香港多品牌零售商i.t集团的业绩表现也不容乐观。据时尚商业快讯数据,在截至2月28日的财年内,i.t集团总营业额同比增长5.4%至88.32亿港元,逼近90亿港元,毛利润上涨5.9%至56.4亿港元,净利润增幅则较上一财年的37%大幅放缓至2.8%,录得4.44亿港元。
目前,i.t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自创品牌分部,该部门的收入同比增长5.7%至52.19亿港元,占总收入的60.5%,国际品牌收入增长4.1%至33.32亿港元,占总收入的38.6%,特许品牌销售占比虽然最小,但已成为主要的增长引擎,销售额同比大涨33.7%至8100万港元。
i.t集团在财报中表示,整体业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同店销售的增加和门店网络的扩张,但总成本也随之增长5.88%至81.2亿港元,显露出时尚零售的艰难,其中售出存货成本为31.27亿港元,雇员成本15.31亿港元,租金成本14.81亿港元,广告及宣传成本2.68亿港元。截至报告期末,i.t集团共拥有7760名员工。
实际上,买手店模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出现在欧洲,但中国内地直到上世纪末才出现买手店业态。自2010年起,欧洲、美国的买手店行业已逐渐衰退,关店和卖身比比皆是。2017年起,买手店模式更到达了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先是巴黎标志性买手店colette决定停业,意大利买手店10 corso como北京店也于同年关闭,并于本月初正式离开中国内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2010年起中国内地买手店开始激增,以上海为例,2014年上海约有买手店70多家,到2016年约80个新买手店品牌入驻上海,买手店总数接近300家。除了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杭州、成都、重庆、南京等城市也开设了20至50家买手店,大部分三线城市也都新增了1至10家不等的买手店。全国买手店数量达1000家只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计。
对此,有分析师认为从目前国内的零售大环境来看,买手店业态不会消亡,但从商业角度而言,买手店已不是创造利润和品牌营销的最佳选择,剩下的是对传统的保留、艺术的展示、独立设计师的刚需。
不过,买手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身份已经发生转变,据悉,连卡佛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对kpi的估算方法作出了改革,变为nps打分模式,这是一种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算法,除销量外,考量维度还包括消费者服务、店铺氛围等不直接与销售效率关联的元素。
有分析认为,未来会有大量百货、零售业转型进入买手店这一业态,这一批买手店将主营已成熟运营的的国际轻奢和设计师品牌,拼的是背后的供应链和商品资源,是性价比和商品丰富度。此外,能否融合线上线下也会成为关键点。
时尚行业正在经历的变革是结构性的,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新技术推动的浪潮不再是个体力量所能抵挡的。眼下实体零售业都在经历来自线上的巨大冲击,商业模式本就不牢固的时尚买手店更是变得不堪一击。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奢侈品线上零售电商的疯狂增长。
可以肯定的是,在竞争愈发激烈和消费者喜好多变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消费体验及更符合细分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来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将成为取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