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应诉的企业数量过少导致初裁失败,内地企业为何还不愿意出来应诉?”香港塑料袋业厂商会秘书处的卓雅显得非常无奈。
正在中国彩电业积极准备上诉美国反倾销之际,中国塑胶行业也收到美国商务部反倾销初裁通知,初裁的结果对中国企业极为不利。日前,香港商会召集国内企业联合上诉,很多中国企业却继续保持沉默,而2004年6月1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终裁即将来临。
2003年6月20日,美国5家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进口的聚乙烯塑料袋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7月14日,美国商务部通过中国律师及有关部门传递了调查问卷,只有26家作出了回应。2004年1月20日,美国商务部作出初步裁定,裁定倾销幅度在0.12%-122.88%,其中,应诉的26家中国出口商或生产商的倾销幅度为0.12%-57.09%,没有应诉的企业将执行80.5%的惩罚性关税。
香港商会的卓雅说,“美国认为中国企业不应诉是心虚,而且表现出不尊重。” 在美国商务部的裁定书中,有这样的表述:“尽管记录表明这些公司收到了我们在7月14日发出的问卷,但我们没有接到中国企业的反馈。”代理此案的美国律师威廉·白瑞指出,应诉企业太少是导致初裁失败的主要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至2003年底,国内有7000多家塑胶生产企业,而深圳塑胶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孙立清表示,“如果包括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广东就超过1万家,生产塑料袋的企业数量也非常之大。”
众多中国企业为何不应诉?原因来自诸多方面。
因为无法查清有多少家中国公司参与出口产品,所以美国商务部采取公告的形式要求中国公司接受调查。卓雅表示,当时美国商务部是委托中国律师、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协会、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等部门协助发放调查问卷。而深圳一位塑胶公司的老总说,“接到问卷的很多厂商没有相应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而一些贸易公司则认为自己根本不是生产商,没有必要去应诉。”
一位年销售额超过3亿人民币的香港塑胶企业老板说,当时,政府有关部门来了一个人召集塑料厂商开会,发给厂商一份美国商务部的调查函,当时那位官员说:“你们已经上了美国政府的黑名单,要赶快填写这份表格。”这位香港老板表示,“当时我们一听,都很不明白,也吓着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上了黑名单还了得,谁还傻到去自投罗网。”
代理此案的美国律师威廉·白瑞指出,如果itc最终裁决的结果显示美国企业受到损害,可能征收的关税更高,而且这个关税将持续10年甚至是20年。这样一来,中国厂家不但要被迫放弃美国市场,紧接而来的加拿大、欧盟等国也会跟风提出反倾销诉讼。据美国商务部的裁定书中称,中国的塑料袋占美国进口的80%,“如果这次反倾销成立,他们今后肯定会扩大反倾销的范围。”深圳塑胶行业协会秘书长孙立清表示。
目前,香港商会已经争取到了8家美国进口商参与此次上诉联盟。诉讼的费用是另一个难题。卓雅介绍说,美国律师接纳反倾销案件的律师费不会少于40万美金,香港商会通过努力与美国律师确定了一个非常优惠的价格,参加应诉的企业只须缴付2000美元上限的律师费,剩余的由商会筹募支付。
“如果资金实在不够,我们只能希望会员单位筹措了。”卓雅无奈地对记者说,另外她告诉记者,香港塑料业厂商会的名誉会长就带头掏了10万港币。对于争取上诉成功,香港商会表示出很大的决心,“此次反倾销的产品,有几项美国根本没有做,我们在上诉时准备提出‘无损害抗辩’,如果按计划顺利进行,赢取胜利非常有希望。”